【拿来主义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总结
《拿来主义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,文章以犀利的笔锋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西方文化、不加分析地“全盘西化”的现象,提出了“拿来主义”的主张,即对外来文化要“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,强调对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与创造性转化。
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理解文章主旨:掌握鲁迅提出的“拿来主义”思想及其现实意义。
2. 分析语言特色: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,如讽刺、反问、对比等修辞手法。
3. 提升思辨能力: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,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4. 联系现实生活:将“拿来主义”思想与当代文化现象相结合,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批判意识。
二、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
| 教学内容 | 教学重点 | 教学难点 |
| 文章背景介绍 | 了解鲁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文章的现实意义 | 理解“拿来主义”与“送去主义”、“送来主义”的区别 |
| 文章结构分析 | 把握文章逻辑结构,理清作者论述思路 | 分析鲁迅语言中的讽刺意味与深层含义 |
| 关键语句解读 | 掌握“我们要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等核心句子 | 理解“闭关主义”“送去主义”“送来主义”的内涵及批判对象 |
| 文化思辨讨论 |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| 结合现实案例,探讨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坚持自我 |
三、教学过程设计(简要)
1. 导入环节:通过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实例,引发学生对“文化借鉴”话题的兴趣。
2. 文本阅读:通读全文,梳理文章结构,找出关键论点。
3. 重点讲解:逐段分析,结合历史背景,解释“送去主义”“送来主义”等概念。
4. 小组讨论:围绕“我们是否应该‘拿来’外来文化?”展开讨论,鼓励学生表达观点。
5. 拓展延伸:结合当下“国潮”“汉服热”等文化现象,引导学生思考“拿来主义”的现代价值。
6. 总结归纳:回顾课文内容,强化“拿来主义”的核心思想,布置相关写作任务。
四、教学反思与建议
- 教学反思:部分学生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感到陌生,需加强语言赏析训练;部分学生对“拿来主义”的实际应用理解不够深入,应结合更多生活案例进行讲解。
- 教学建议:可引入多媒体资料,如纪录片片段或相关文化现象的视频,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互动性;鼓励学生撰写短文,表达自己对“拿来主义”的理解与看法。
五、结语
《拿来主义》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,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。通过本课的学习,学生不仅能掌握鲁迅的思想精髓,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性看待外来文化,做到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,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