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黍之约的典故原文】“鸡黍之约”是中国古代一个关于诚信与友情的经典故事,出自《后汉书·独行列传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承诺的坚守,体现了儒家文化中“信”的重要价值。
一、典故原文(节选)
> 《后汉书·独行列传》:
> “范式,字巨卿,山阳金乡人也。少游太学,为诸生,与汝南张劭为友。劭字元伯。二人并告归乡里。式谓元伯曰:‘后二年当还,将过拜尊亲,见子妇。’遂共约日。后二年,式果如期而至,元伯具以白母,请设馔以待之。母曰:‘二年之别,千里会面,岂非神乎?’曰:‘巨卿信士,必不违约。’遂为之设酒食。及式至,升堂,拜母,饮宴,尽欢而去。”
这段文字讲述了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相见,范式如约而至,张劭的母亲虽感惊讶,但因相信范式的诚信,最终设宴款待,两人重逢,体现出“信”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。
二、总结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鸡黍之约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独行列传》 |
主要人物 | 范式(字巨卿)、张劭(字元伯) |
故事核心 | 友谊与诚信 |
约定内容 | 两年后相见,拜见家人 |
故事发展 | 范式如期而至,张劭设宴相迎 |
故事寓意 | 信守承诺,重情重义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儒家“信”的价值观,成为后世交友典范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鸡黍之约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约定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性,以及言出必行、言行一致的品德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保持真诚与责任。
此外,“鸡黍”一词后来也成为“友谊”或“信诺”的代称,常用于诗词与文学作品中,表达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承诺的尊重。
结语:
“鸡黍之约”虽源自古代,但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坚守承诺、珍惜友情,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