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管宁与华歆文言文翻译】一、
《管宁与华歆》是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的一则古代故事,讲述了东汉末年两位名士——管宁与华歆之间的交往与思想差异。故事通过两人在一次共同耕作时的举动,反映出他们对名利态度的不同,从而揭示了二人性格和志向的分野。
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、重视道德修养的人,他不为外物所动,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修养;而华歆则更看重外界的荣华富贵,对权势和名声有所向往。这个故事强调了个人品德与人生选择的重要性,也体现了古人对于“君子”与“小人”的区分标准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现代汉语翻译对照表:
文言文原文 | 现代汉语翻译 |
管宁、华歆共园中锄菜,见地有金,管宁弃而勿视,华歆拾而取之,又掷去之。 |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地种菜,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,管宁看都不看一眼,继续干活;华歆却捡起来拿走了,后来又扔掉了。 |
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者,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观。 | 有一次他们一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,有乘坐华丽车马的人经过,管宁依旧专心读书,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。 |
宁割席而坐,曰:“子非吾友也。” | 管宁于是把席子割开,说:“你不是我的朋友。” |
三、人物分析:
人物 | 行为表现 | 性格特点 | 体现的精神 |
管宁 | 见金不取,读书专注 | 淡泊名利,重德轻物 | 君子之风,内修为主 |
华歆 | 见金拾取,观车而出 | 追求外在荣耀,心浮气躁 | 小人之态,重利轻义 |
四、启示与思考:
《管宁与华歆》虽然篇幅简短,但寓意深刻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,也提醒后人:真正的君子应以内在修养为重,而非追逐外在的名利。这种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中,更应坚守本心,追求精神上的富足。
五、结语:
这篇文言短文通过对管宁与华歆行为的对比,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。它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写照,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启迪。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智慧,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