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乌合之众什么意思】“乌合之众”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群没有组织、缺乏统一意志的群众。这个词语带有明显的贬义,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群体中失去理性判断,容易受到情绪和外界影响,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。
一、词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乌合之众 |
拼音 | wū hé zhī zhòng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:“今兵皆乌合之众,未有恒心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一群临时聚集、无组织、无纪律、缺乏共同目标的人群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些社会现象,如盲目跟风、集体情绪化等。 |
近义词 | 乌合之众、群氓、乌合之徒 |
反义词 | 有组织的团队、纪律严明的集体 |
二、深入解析
“乌合之众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》,原意是指一群临时聚集在一起的士兵,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纪律。后来,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对人群的一种批评性描述,尤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,常用来指代那些在群体中失去自我意识、容易受他人情绪影响的人。
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·勒庞(Gustave Le Bon)在其著作《乌合之众:大众心理研究》中,系统地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特点,认为群体中的个体容易丧失理性,表现出冲动、易受暗示、情绪夸张等特征。这使得“乌合之众”这一概念在现代语境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社会评论 | “这次骚乱中的参与者大多是乌合之众,缺乏明确目的。” |
媒体报道 | “部分网民在社交平台上跟风传播谣言,实则是乌合之众的表现。” |
学术讨论 | “勒庞的‘乌合之众’理论揭示了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。” |
四、结语
“乌合之众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对群体行为的一种深刻反思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,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尤为重要。避免成为“乌合之众”,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与自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