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】《石钟山记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,文章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的命名由来,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应亲自探究、不可轻信传闻的观点。本文将对《石钟山记》的原文进行摘录,并附上翻译,便于理解。
一、原文节选
> 《石钟山记》
> 余音钟山之巅,有石焉,名曰“石钟”。或曰:“此乃古钟也。”或曰:“其声如钟。”余尝闻: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而水击石,有声。然则石钟山者,岂非以其声得名乎?
> 余以八月望日,乘舟至绝壁之下。大石侧立千尺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搏人;而山上栖鹘,闻人声亦惊起,磔磔云霄间。其声,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。
> 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舟人大恐。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,空腔中藏风,与水相激,有声如雷。因笑曰:“古人之见,诚不足多也。”
二、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余音钟山之巅,有石焉,名曰“石钟”。 | 我在石钟山的山顶,看到一块石头,名叫“石钟”。 |
或曰:“此乃古钟也。”或曰:“其声如钟。” | 有人说:“这是古代的钟。”也有人说:“它的声音像钟声。” |
余尝闻: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而水击石,有声。 | 我曾听人说:山下都是石缝,不知道有多深,水流撞击石头,发出声响。 |
然则石钟山者,岂非以其声得名乎? | 那么石钟山,难道不是因为声音而得名吗? |
余以八月望日,乘舟至绝壁之下。 | 我在八月十五日,乘船来到陡峭的山壁下方。 |
大石侧立千尺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搏人; | 一块大石头高耸千尺,像猛兽和奇鬼一样,阴森可怕,似乎要扑向人。 |
而山上栖鹘,闻人声亦惊起,磔磔云霄间。 | 山上的鹘鸟听到人声也惊飞起来,在云霄中发出叫声。 |
其声,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。 | 它的声音在空谷中回荡,凄凉婉转,久久不息。 |
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 | 我正想返回,却听见水面传来巨大的声音,如同钟鼓不断。 |
舟人大恐。 | 船夫非常害怕。 |
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,空腔中藏风,与水相激,有声如雷。 | 我慢慢观察,发现山下全是石洞,空腔中积聚着风,与水流碰撞,发出雷鸣般的声音。 |
因笑曰:“古人之见,诚不足多也。” | 我笑着说:“古人所见,确实不够深入。” |
三、总结
《石钟山记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,更体现了苏轼实事求是、注重实践的思想。他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,纠正了前人对山名来源的误解,强调了“耳闻不如目见”的重要性。
这篇文章语言简练,描写生动,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,也有哲理性的思考,是学习古文、了解宋代文风的重要作品之一。
结语
《石钟山记》虽篇幅不长,但内容深刻,值得反复阅读与体会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未知时,不应轻信传言,而应亲身体验、认真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