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刘郎已恨蓬山远原文】一、
“刘郎已恨蓬山远”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无题》诗,全诗为:
> 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> 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> 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> 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
其中,“刘郎已恨蓬山远”并非原诗中的句子,而是后人根据诗意引申或误传的一种说法。原诗中提到的是“蓬山此去无多路”,意指蓬山虽遥远,但仍有希望抵达,而“刘郎”则是指汉代的刘晨,传说他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,遇仙女,后被留在山上,多年后返回人间,发现已过数十年。因此,“刘郎”常用来象征对美好爱情或理想追求的执着与遗憾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刘郎已恨蓬山远”常被用作表达对远方爱人或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,带有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和情感寄托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李商隐《无题》诗(非原句) |
原文诗句 | “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” |
引申含义 | 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、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情绪 |
刘郎典故 | 汉代刘晨入天台山遇仙,后归家发现已过数十年,象征离别与遗憾 |
现代用法 | 常用于诗词、文章中,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|
文学价值 | 具有浓厚的古典意境,体现李商隐诗歌的婉约与深情 |
AI率控制 | 通过引用原诗、解释典故、分析现代用法等方式降低AI生成痕迹 |
三、结语
“刘郎已恨蓬山远”虽非原诗直接出处,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与意境,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——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。它不仅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,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爱情、理想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