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速报 > 甄选问答 >

咬文嚼字课文中列举的七则材料并进行分类和说明

2025-09-20 15:24:46

问题描述:

咬文嚼字课文中列举的七则材料并进行分类和说明,求快速回复,真的等不了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0 15:24:46

咬文嚼字课文中列举的七则材料并进行分类和说明】《咬文嚼字》是朱光潜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经典文章,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的细微差别,强调“咬文嚼字”在文学创作与阅读中的重要性。文中列举了七则典型的语言材料,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。以下是对这七则材料的总结与分类说明。

一、文章中列举的七则材料

1. 韩昌黎“推敲”典故

2. 王若虚对《史记》的修改意见

3. 苏轼对“僧推月下门”的评论

4. 贾岛“两句三年得”的诗句

5. “套板反应”现象

6. “柳丝长,春雨细”与“杨柳青青江水平”的比较

7. “落霞孤鹜”与“落日孤鸿”的对比

二、分类与说明

序号 材料名称 类别 内容说明
1 韩昌黎“推敲”典故 文学典故 通过“推”与“敲”的选择,说明词语的准确使用对意境表达的重要性。
2 王若虚对《史记》的修改意见 文学批评 指出原文中用词不当,强调修改语言应追求更精准、生动的效果。
3 苏轼对“僧推月下门”的评论 文学评论 认为“推”字虽贴切,但“敲”更有画面感,体现语言的审美价值。
4 贾岛“两句三年得”的诗句 诗歌创作实例 表明诗人对语言的反复推敲,反映创作过程中的严谨态度。
5 “套板反应”现象 语言现象 指人们习惯于使用陈词滥调,缺乏新意,影响语言的表达力与感染力。
6 “柳丝长,春雨细”与“杨柳青青江水平”的比较 语言风格对比 对比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,突出语言风格对情感传达的影响。
7 “落霞孤鹜”与“落日孤鸿”的对比 词语选择差异 分析两个词组在意境、节奏、美感上的不同,强调词语搭配的艺术性。

三、总结

《咬文嚼字》通过这七则材料,展现了语言文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微妙变化与深刻意义。作者通过对典故、评论、创作实例等的分析,强调了语言的准确性、生动性与艺术性。同时,也指出语言使用中常见的问题,如“套板反应”,提醒读者在阅读与写作中应注重语言的锤炼与创新。

这些材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,也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语言美学的多重视角,体现了朱光潜“以文载道”的文学批评思想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