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墨池记原文及翻译】《墨池记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散文,文章借“墨池”之名,讲述书法艺术的精妙与勤奋的重要性。全文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体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敬仰和对勤学精神的推崇。
一、
《墨池记》以“墨池”为题,借古喻今,通过描述王羲之在墨池边练字的故事,说明书法并非天赋使然,而是需要长期刻苦练习的结果。文中强调了“勤能补拙”的道理,鼓励后人注重积累、持之以恒,方能有所成就。
文章虽短,但结构严谨,层层递进,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引申到对学习态度的思考,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临川之城东,有地隐然而高,以临于溪,曰“墨池” | 临川城的东面,有一块高地,靠近溪水,称为“墨池”。 |
或曰:“晋太守王羲之书也。” | 有人说:“这是晋代太守王羲之写的。” |
池水尽黑,故谓之‘墨池’。 | 池中的水都被墨染黑了,因此称它为“墨池”。 |
或曰:“此羲之尝书处也。” | 有人说:“这里是王羲之曾经写字的地方。” |
吾观其书,非止笔力,而意气自若,不为物动。 | 我看他写的字,不只是笔力遒劲,而且神态自若,不被外物所动。 |
盖其心专志一,故能至于此。 | 这是因为他专心致志,所以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。 |
夫学之难,不在才,而在志;才不足,可勉而至;志不足,不可强也。 | 学习的困难,不在于天资,而在于志向;天资不够,可以努力弥补;但志向不足,就难以勉强做到。 |
今夫学者,或不能久,或不能专,或不能静。 | 现在的学者,有的不能坚持,有的不能专注,有的不能安静。 |
是以无成。 | 因此无法成功。 |
故曰:墨池者,非独墨也,乃志之所存也。 | 所以说,墨池不仅仅是墨水,更是志向所在的地方。 |
三、结语
《墨池记》虽篇幅不长,却蕴含深刻哲理。它不仅是一篇关于书法的记叙文,更是一篇激励人心的劝学之作。通过王羲之的故事,曾巩提醒世人:学习贵在坚持,重在专注,唯有心无旁骛,方能有所成就。这种精神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