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】在古代,许多学者通过勤奋学习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《董遇三余读书》是其中一篇讲述学习方法与态度的文言文,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附录。本文通过对董遇的学习经历进行总结,并结合其学习理念,为现代人提供有益的启示。
一、文章
董遇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学者,他提倡“三余”读书法,即利用“冬日之余”、“夏日之余”和“夜半之余”来学习。他认为,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。他强调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,主张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。
董遇还提到,读书要“以事求学”,即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学习,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。他的学习态度认真严谨,不轻视任何知识,也不因环境困难而放弃学习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文言文原文 | 现代汉语翻译 |
董遇者,字季真,少孤,好学,博通经传。 | 董遇,字季真,年幼时失去父母,喜好学习,广泛通晓经典著作。 |
常乞食于洛阳市中,人或问曰:“先生何以不教人?” | 他常常在洛阳市场上讨饭,有人问他:“先生为什么不教别人呢?” |
遇曰:“贫者,不能教人。” | 董遇说:“贫穷的人,无法教别人。” |
或曰:“君有书,可教人。” | 有人又说:“您有书,可以教人。” |
遇曰:“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 | 董遇说:“读一百遍,意思自然就明白了。” |
因此,后之学者多从之学。 | 因此,后来的学者大多跟随他学习。 |
三、注释与解析
1. “三余”:指冬日、夏日和夜晚之外的时间,即人们通常认为不适合劳作的闲暇时间。
2. 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: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,认为通过多次阅读,能逐渐理解文章的含义。
3. “以事求学”:董遇主张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,通过具体事务来促进学习。
4. “贫者,不能教人”:董遇认为自己因贫困无力教授他人,体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。
四、总结与启示
董遇的“三余”读书法不仅是一种时间管理策略,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。他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学习,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。
对于现代人而言,董遇的学习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都应该珍惜时间,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。同时,应重视反复阅读与深入思考,避免浅尝辄止。
结语:
董遇虽出身贫寒,但凭借坚定的意志和科学的学习方法,最终成为一代学者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学问,源于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对知识的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