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门墙桃李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门墙桃李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弟子众多、人才辈出的景象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,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它的来源。
一、
“门墙桃李”最早出自《论语·子张》篇,原句为: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。实际上,“门墙桃李”更常见的出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《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》中的一句:“令公桃李满天下,何用堂前更种花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裴度(令公)的学生遍布天下,无需再在堂前种花,寓意其教育成就非凡。
后来,“门墙桃李”被引申为对教师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的赞美,表示老师门下弟子众多、才华横溢。“门墙”指的是老师的教诲之地,“桃李”则是指学生,比喻学生如桃李般茁壮成长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门墙桃李 |
出处 | 唐代白居易《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》:“令公桃李满天下,何用堂前更种花。” |
原意 | 裴度的学生遍布天下,无需再种花,象征教育成就高,学生众多。 |
引申义 | 比喻老师门下弟子众多、人才辈出,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高度赞扬。 |
文化内涵 | 表达对师道尊严的尊重,以及对教育传承的重视。 |
现代使用 | 常用于赞美教师或学校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,也可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人才济济。 |
三、结语
“门墙桃李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。它承载着古代对教育的尊崇,也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贡献的认可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这个成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,提醒我们重视教育、尊重师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