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桃花源记通假字有什么】《桃花源记》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散文,文章以虚构的桃花源为背景,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生活世界。在文言文中,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,指的是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。本文将对《桃花源记》中的通假字进行整理和总结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。
一、通假字总结
以下是对《桃花源记》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整理:
原文 | 通假字 | 本字 | 释义 |
便要还家 | 要 | 邀 | 邀请 |
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| 延 | 邀 | 邀请 |
皆出酒食 | 出 | 接 | 接待 |
既出,得其船 | 得 | 得 | 找到 |
处处志之 | 志 | 记 | 记录 |
二、通假字解析
1. “要”通“邀”
在“便要还家”一句中,“要”本义是“腰”,但在这里表示“邀请”。这是典型的通假现象,因“要”与“邀”音近,故借用。
2. “延”通“邀”
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”中,“延”本义是“延长”,但在此句中意为“邀请”,与“邀”音近,属于通假字。
3. “出”通“接”
“皆出酒食”中的“出”,原意是“出去”,但在文中表示“接待”,因此“出”通“接”。
4. “得”通“得”
这里虽然“得”本身没有通假,但有时在古文中也用于表示“找到”,如“得其船”,即“找到他的船”。
5. “志”通“记”
“处处志之”中的“志”本义是“记号”,但在文中表示“记录”,因此可视为“志”通“记”。
三、结语
《桃花源记》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,其中的通假字虽然不多,但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。掌握这些通假字,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,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。建议在学习时结合上下文,注意字词的音义关系,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人表达的思想与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