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速报 > 甄选问答 >

儒林外史好段摘抄赏析

2025-08-03 20:45:13

问题描述:

儒林外史好段摘抄赏析,跪求万能的网友,帮我破局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03 20:45:13

儒林外史好段摘抄赏析】《儒林外史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长篇小说,作者吴敬梓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和犀利的语言,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阶层的种种弊病。以下是对《儒林外史》中一些经典段落的摘抄与赏析,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。

一、

《儒林外史》以讽刺手法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虚伪、贪婪、迂腐等性格特征,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。书中许多段落语言精炼,寓意深刻,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。通过对这些段落的分析,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批判。

二、好段摘抄与赏析表

段落原文 出处 赏析
“范进因没有盘费,走去同丈人商议,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,骂了一个狗血喷头。” 第三回 这段描写生动展现了范进在科举落第后遭人冷眼的情景,胡屠户的粗暴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落第士人的歧视,同时也为后来范进中举后的变化埋下伏笔。
“周进看见贡院里那块‘天子’二字,不觉悲从中来,放声大哭。” 第一回 周进的哭泣表现了他对功名的极度渴望,也暗示了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摧残。他的眼泪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哀叹,更是整个士人阶层悲剧的缩影。
“严监生临死前,两根灯草不肯断气,直到赵氏挑掉一根才闭眼。” 第五十四回 这个细节极为传神,用极小的事例反映出严监生的吝啬与贪婪,体现了作者对贪财好利之人的讽刺。
“匡超人初到杭州,见人便称‘兄台’,待人恭敬,举止谦逊。” 第二十回 匡超人初期的谦恭形象与后来的堕落形成鲜明对比,说明他在金钱与权力面前逐渐丧失本心,是典型“人变”的写照。
“杜少卿虽有才学,却不愿应试,自诩‘我若中了,也不过是个官儿’。” 第四十回 杜少卿的言论表现出他对功名的不屑,代表了一种清醒的知识分子形象,与当时多数士人追求功名的态度形成对比,体现出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。

三、结语

《儒林外史》中的每一个片段都蕴含着深刻的讽刺与思考。无论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,还是对人性的剖析,都让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通过对这些好段的摘抄与赏析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吴敬梓高超的艺术造诣,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