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盖棺定论出处于哪里】“盖棺定论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生平或行为在死后被总结和评价。但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。本文将从历史文献中寻找答案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成语“盖棺定论”的含义
“盖棺定论”字面意思是“在棺材盖上之后,才能做出最终的结论”。引申为:对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,在其去世后才能做出全面、公正的评价。
二、成语“盖棺定论”的出处
根据现有史料,“盖棺定论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夫士之有志者,不以一时之得失为荣辱,而以终身之事业为归依。故君子观其行,察其言,知其志,识其才,然后可以议其人也。若夫盖棺定论,岂可一日而尽哉?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:一个有志向的人,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感到荣耀或羞耻,而是以一生的事业为目标。所以,君子观察一个人的行为,听取他的言论,了解他的志向和才能,才能对他做出评价。至于“盖棺定论”,怎能仅凭一天的时间就完全判断呢?
由此可见,“盖棺定论”最初用于强调对人的评价需要时间,不能急于下结论。
三、成语的发展与演变
虽然“盖棺定论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》,但在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日常用语中,它逐渐演变为一种对人物最终评价的表达方式。尤其在古代史书和文人笔记中,常用来评论历史人物的功过。
例如,《资治通鉴》等史书中,也有类似的说法,强调对历史人物应“盖棺而后定”。
四、总结与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盖棺定论 |
含义 | 对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,在其去世后才能做出全面、公正的评价。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夫士之有志者……盖棺定论,岂可一日而尽哉?” |
初期意义 | 强调对人的评价需时间,不可急于下结论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或对某人一生作出最终评价。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评价人物的重要理念之一。 |
五、结语
“盖棺定论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观念。它提醒人们,对一个人的评价应当基于全面、长期的观察和思考,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判断。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,都应该以客观、公正的态度去认识和评价。
通过了解“盖棺定论”的出处和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行为与选择。